鸡西市城子河区:以产业融合为笔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2025-11-05

当前“微度假”“周边游”成消费新趋势,农文旅产业作为城乡资源纽带,既是乡村产业升级关键路径,也是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鸡西市城子河区依托生态、红色、民族资源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资源整合度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仍待解决,其实践既折射产业共性规律,更凸显以系统思维破瓶颈、以创新举措释活力的重要性。

锚定资源禀赋破“碎片化”,构建全域协同格局

农文旅产业发展核心是将分散资源“串珠成链”。城子河区虽有新阳湖、抗联遗址、朝鲜族村寨等资源,却长期“各自为战”——新阳小镇与红色资源缺乏联动,民俗与农业体验脱节,导致游客体验断层、效益受限,根源在于缺乏统筹规划的“一盘棋”思维。破解此难题,需强化规划引领,一方面科学划分功能布局,如城子河区“一核三带”体系,以融合为核心串联红色研学、生态休闲、民族风情带,通过景区直通车、“一票通”破资源壁垒;另一方面促业态互补,将红色教育与研学结合、生态观光与采摘联动、民俗文化与食宿融合,让“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互赋能,形成“1+1>2”效应。

深化创新驱动破“同质化”,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当前农文旅产业多陷“产品浅、同质化”困境,红色资源停留在静态参观阶段,民俗局限餐饮,农业旅游搞“采摘+吃饭”模式,难以满足深度体验需求。应当从“资源端”供给转换成“需求端”供给,以沉浸式体验重塑供给。一是活化文化资源,用VR重现抗联场景,开发“地下交通站秘密传递”实景游戏,培训村民进行情景演绎,让红色资源从“可看”变“可感”;二是深化业态融合,借鉴艾维农庄“生态研学+亲子采摘+DIY”模式,拓展“认养农业”“非遗工坊”,让游客参与农事、制作民俗产品;三是造四季IP,春办插秧赏花节、夏推露营音乐会、秋设采摘嘉年华、冬建冰雪乐园,实现“四季可游”,让游客常来常新。

强化保障补齐“服务链”,夯实可持续根基

农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利益机制、品牌营销全方位支撑。城子河区曾面临道路窄、车位少、民宿标准不一、宣传渠道单一等问题,这是近郊共性短板,不补齐则难留客、制约发展。基础设施方面,需要以“硬基建”“软服务”双轮驱动,拓宽村寨路、增充电桩与停车场,完善便民设施,推进民宿标准化改造,建设“15分钟休闲圈”;在利益机制上,建“村集体+企业+村民”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整合空置宅基地造民宿集群,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品牌营销上,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实现“预订-导览-消费”一体化,借短视频发起话题,靠“文旅代言人”传递体验,联动周边推出“1小时微度假”话题,促进宣传热度持续升温。

风起扬帆正当时,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需紧扣“城乡融合”核心,以科学规划统筹资源、以创新驱动丰富业态、以协同保障优化服务,还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大对中小微文旅主体的政策扶持,培育本土运营团队,完善游客反馈机制,动态优化产品供给,唯有持续破解发展堵点,才能让农文旅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新动能。(王煦菲 尹天一)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