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孟祥凤)“咱这牛肉干为啥这么香?您听我说——牛吃的是咱们自种的耐寒牧草,喝的是山里的泉水,肉质能不紧实?味道自然没话说!”十八站林业局十八站林场职工樊玉娟一边熟练地打包牛肉干,一边自豪地介绍说。

走进占地3.4公顷的标准化肉牛养殖繁育基地,130余头毛色光亮、体型健硕的肉牛正悠闲进食。这里不仅建有标准化牛舍,还配套有200余公顷野外放养牧区。基地建立了24项现代化管理流程和制度,先后派出3批养殖技术人员前往齐齐哈尔、兴安盟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大大提升了养殖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23年,基地获评“绿色种养殖循环示范小区”。
过去,当地高端肉牛养殖长期面临牧草短缺的困境。大兴安岭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普通牧草难以抵御严寒,越冬成了大问题。

借着“林草科技进兴安”三年行动的东风,林业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的草业技术专家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筛选出多个耐寒、高产且营养丰富的牧草品种。这些牧草越冬率达100%,还创下了当地牧草产量新纪录,终于让肉牛吃上家门口的“定制餐”。
有了好牛和好草,怎么把这份绿色价值变成职工实实在在的收入,林场瞄准了深加工——制作优质的牛肉干,这样不仅能养好牛,更能让好牛肉端上百姓餐桌。林场精选基地放养+科学饲养的优质肉牛,其肉质紧实、脂肪均匀,再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加工,既保留了牛肉的鲜香,又延长了保质期。“经过我们的加工,现在的牛肉干比市场上很多大品牌的牛肉干都香!”销售经理刘天水兴奋地说。目前,牛肉干正通过电商、旅游服务区、展销会、本地超市等渠道推广,已经拿到了不少订单,回购最多是山东、四川和辽宁三省的客户。

从牧草到肉牛,再到加工牛肉干,十八站林业局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牛”出发,奔向更“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