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亩产 2100 斤” 看引龙河农场玉米丰收全景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2025-10-16

黑龙江经济网讯(隋颖 鲍时光 记者祝东)“2100.2 斤!这实产数出来的时候,我心想,不信科学种田不行。” 在引龙河农场第一管理区的玉米田边,李保允看着刚从收获机卸到运粮车上的玉米籽粒,脸上满是笑意。作为农场今年玉米单产纪录的创造者,他的规模家庭农场不仅交出了在含水量30%的情况下 ,亩产超 2100 斤的突破性答卷,更刷新了全场玉米单产新高,成为秋收季里最具说服力的 “高产样本”—— 顺着这根 “标杆” 望去,引龙河农场万亩玉米田正迎来全域丰收,收割机轰鸣、运粮车穿梭、收购点排队交粮的景象,勾勒出农场秋收起势的壮阔图景。

高产标杆:从 “一亩地” 看种植精细度

李保允的749.15亩玉米田,是引龙河农场科学种植的 “示范田”,其高产背后,是农场成熟技术体系的精准落地。“能有这产量,全靠‘细节不打折扣’。” 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控,每一步都紧扣技术标准。在品种上,他选择了农场主栽的“益农玉 18”,与密度上,参照农场农业科技园区连续 3 年的密度试验数据,将保苗株数设计为 9.2 万株 / 公顷,这样既保证了群体产量,又避免了因密度不当导致的穗小粒少。

施肥管理上,李保允更是将农场 “三肥两菌”“三减三增” 体系用足用好,玉米种子以磷酸二氢钾二次拌种为主,搭配眠孢微生物菌剂拌种,既提升了种子抗逆性,又为苗期生长提供了养分;追肥时则严格按照氮肥后移技术要求,在 N21.3P15.3K6.7 的总施肥水平下,将基肥定为 N9.1P15.3K6.7,追肥 N12.3,使氮肥基追比达到 4.2:5.8、尿素基追比 1:4,完美匹配玉米拔节至灌浆期的养分需求,既避免了前期旺长导致穗位过高,又防止了后期脱肥影响籽粒饱满度。

不仅如此,在玉米生长关键期,李保允尤其注重穗位标准的调控—— 按照农场针对 “益农玉 18” 制定的技术规范,该品种适宜穗位高度为 80-100 厘米,既利于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又能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底部叶片早衰。为此,他在玉米拔节期结合化控措施精准调控,选用胺鲜酯乙烯利作为化控药剂,在 7-8 叶期均匀喷施,不仅有效缩短了基部 1-3 节间长度,将穗位高度稳定控制在 90 厘米左右,还促进了根系发育,让植株支撑力更强。

全域丰收:从 “一个点” 看全场行动力

在高产攻关示范田的带动下,引龙河农场各管理区的玉米收获成果不断刷新。截至目前,农场已完成35% 的玉米收割任务,经初步统计,全场玉米平均亩产达1560斤,较去年提升14.75%。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农场以 “五良” 融合技术为核心的全域统筹,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

在品种布局上,农场根据不同积温带,科学规划玉米种植品种,南部管理区以丰产性强的 “益农玉 18” 为主;北部管理区则选用早熟、抗逆性强的 “益农玉 218”,搭配玉米去雄技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确保安全成熟。技术推广中,农场以 “一品一模” 种植模式(良制)为核心,结合各管理区有效积温、耕地地力和前茬作物,为不同地块定制管理方案;同时健全 “技术员 + 规模家庭农场” 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关键环节现场示范,保障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艺措施到位率。

同时,农场也注重农机装备的技术保障作用,为高效利用 “良机” 提供支撑。今年秋收前,农场 32 台大型玉米收获机全部更新带底刀的玉米割台,通过割台的更新进一步提升农场玉米秋收的效率与质量。

未来可期:从 “一季收” 看长效发展力

看着自家玉米陆续运抵收购点,李保允忙着规划秋整地:“今年高产加高效销售,收益比去年多近 20 万!明年打算再加强新技术应用力度,争取单产再上新台阶。” 他的规划,是引龙河农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 农场将继续围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与高产创建目标,深化 “五良” 融合,精准施策、全程管控,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秋粮稳增产。

接下来,农场将启动 “高产技术推广计划”,计划在秋收后组织专题培训,邀请种粮能手分享经验,同时深化密度试验、开展土壤改良与品种优化研究,力争明年全场玉米平均亩产再提升;在销售端,农场还将与更多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建立长期合作,探索 “订单种植 + 保底收购” 模式,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我们要通过‘五良’融合的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更多农户像李保允一样,在种粮路上收获满满,持续为秋粮稳增产贡献力量。” 引龙河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洋人表示。

夕阳下,引龙河农场满载玉米的运粮车穿梭往来,农户们拿着结算单喜笑颜开。从 “五良” 融合技术的全流程落地到粮食安全底线的坚守,这片黑土地上的秋收故事,正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新篇章。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