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镰映黑土 豆香满粮仓 —— 引龙河农场大豆开镰背后的科技增产之道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2025-09-30

黑龙江经济网讯(隋颖 鲍时光 记者 祝东北大荒引龙河农场的万亩大豆田裹着“金衣”,与飘扬的五星红旗相映成趣,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田间,奏响了丰收的主旋律。眼下虽仅完成全场大豆收获进度的三分之一,但从已收获地块得出的初步测产数据中显示,亩产497斤、495斤的一组组数字格外亮眼。

随着全场大豆进入收获期,引龙河农场科技园区也迎来“收获季”——大豆新品种展示区种植的27个品种植株整齐排列,泛黄的豆荚挂满枝头,工作人员穿梭其中,一边采摘样本一边记录数据。这里的“收获”不仅是饱满的豆粒,更是为全场大豆增产提供支撑的试验成果。

“‘龙垦3092’株高95厘米,结荚密、抗炸荚,蛋白含量达40%,今年推广的几个品种表现都很稳定。”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杜朝霞拿着记录本核对数据说。

这片试验田,正是农场大豆品种优化与技术推广的“摇篮”。 2025年,农场以“品种更新、单产提升、服务生产、黑土保护”为目标,确立29项试验课题,涵盖肥效试验、病虫草害防治、品质提升等关键领域,还在示范带及家庭农场落实新技术6项。

“每项课题都安排专人全程跟踪,仅大豆品种筛选就做了3年,累计试验61个品种。”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刘义林介绍,科技园区的数据是技术推广的“定心丸”——通过持续监测,筛选出“黑科71”“佳豆30”等高产品种,其平均亩产较普通品种高出40斤。 

种子精挑细选:抗逆良种破解积温难题

第七管理区种植户王军指着自家田地欣喜地说:“今年种的是农场推荐的品种,豆荚又多又饱满,亩产又打了472 斤,以前想都不敢想!国庆收粮,与国同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双喜!”

引龙河农场地处第四积温带下限与第五积温带上限,积温低、霜期早,曾长期受困于大豆品种单一、产量不稳定。尤其是距离农场场部33公里的第七管理区,作为农场最北、最远的农业生产单位,其处于第五积温带下限与第六积温带上限,与场部附近第四积温带的管理区相比,全年积温差异显著,增产难度更大。 

“以前选种全靠‘听口碑’,碰上年景不好,亩产连350 斤都达不到。” 第七管理区主任李鑫感慨道。为破解这一困境,管理区全面落实 “北安模式”,主动与农场科技园区深化协作,不仅依托园区专项试验基地的品种资源,更在“自家”地块同步布局“先行试种”,对品种的株高、结荚数、抗逆性、丰产性等关键指标开展全周期跟踪监测,精准验证品种在本地特殊积温条件下的适配性。

经过持续的协同筛选,管理区终于锁定了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佳豆55”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品种。今年,第七管理区的大豆不仅产量在400斤以上,蛋白含量更较往年提升了两到三个百分点,科技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结出了丰硕成果。

科学施肥配比:智慧技术激活土壤肥力

“大豆要高产,施肥是关键。”在引龙河农场,这一认知已通过科学配比与智能设备转化为精准管理实践。今年,农场全面推行“大豆钼酸铵拌种+根瘤菌菌剂接种+微生物菌剂基肥”技术组合,还为播种机加装根瘤菌剂喷淋设备,让种子“带养分”入土。 

第六管理区主任王刚拨开土壤,指着大豆根部的根瘤介绍:“接种根瘤菌既能固氮,又能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我们50016.63亩耕地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精准调整氮磷钾比例。” 

近年来,引龙河农场持续优化施肥体系,推动节本增效,科学搭配基肥与种肥。特别是在基肥使用中,农场选用海藻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搭配眠孢微生物菌剂,同时按照1:2的比例用有机肥或微生物菌肥替代常规化肥,实现“减化肥、增菌肥”。在实际生产中,将化肥用量减少10%-18%、增施同等量生物菌肥,可达到同等种植效果。目前,有机肥、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剂在农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使用经验,初步实现“三肥两菌”与“三减三增”的有效结合。

播种设备升级:精准配套夯实丰收基础

除了好种、好肥,播种设备升级同样是增产关键。国庆佳节,第四管理区种植户李海涛的大豆地迎来了大丰收,亩产459.5斤。而有如此高的产量,豪狮高速气吹式播种机功不可没,这款播种机搭载的电驱气吹系统,能以高速气流推送种子,配合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株距误差≤±0.5厘米、播深误差≤±0.5厘米的精准控制。其作业速度可达15公里/小时,单日播种面积达75公顷,较传统机械效率提升1倍,真正实现播种质量与效率的“双飞跃”。

2025年,农场引进3台高速气吹式播种机,春播实践验证显示,其播种精度和效率远超传统机型——株距均匀、深度一致,单日作业面积还增加30%。接下来,农场还将优先更新阿玛松、豪狮等品牌高速气吹式播种机。 

从科技示范攻关、良种筛选,到科学施肥、设备升级,引龙河农场以“五良融合”为抓手,让科技贯穿种植全周期。截至目前,农场大豆开镰面积达30%,预计平均亩产400斤以上。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