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探索非遗与美育融合新路径
来源:新华社 编辑:崔冰 2025-08-06

“我在学校的秧歌社团学会了舞扇子、走十字步,跟着鼓点扭秧歌,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身体协调性越来越好了。”一年五班学生刘沐宸兴奋地说。这正是第四小学非遗美育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

每逢大课间时分,庆安县第四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便手持五彩花棍,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尽情演绎传统花棍舞。孩子们在舞动与挥洒汗水中,将家乡文化的根脉深深植入童年记忆。

在黑龙江省美育浸润工作的指导下,庆安县第四小学近年来积极探索特色美育发展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校园生活,构建起独特的非遗美育体系。

如今,非遗文化已成为学校落实美育的有效抓手,从环境营造到课程设计,从碎片体验到深度实践,非遗与美育自然相融,育人目标不断贴近。

校园环境是非遗融合的第一课堂。庆安县第四小学将教学楼墙壁化身美育画卷,一楼走廊陈列着学生绘制的彩盘,流转彩墨间尽显奇思妙想;版画工作室汇聚众多精美学生作品,承载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对传统的理解。“握着刻刀,我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温度。把家乡雪景、民俗刻进版画,不是简单的画画,而是用刻刀传承文化,让非遗焕发新生。”三年三班学生王艺泽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当美术课与非遗碰撞交融,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多维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健康的审美素养悄然涵养。

如何让学生对非遗的理解从浅层走向深入?第四小学的解题思路是多维度融合。非遗项目被广泛融入课程与活动设计。秧歌彩扇翻转间,触摸民俗文化温度;非洲鼓点律动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元魅力。这些实践潜移默化培育着学生的文化自信,使非遗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源泉。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进校园是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落实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举措。”校长宋静介绍,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美育建设,通过课程、社团、环境等多维度融合,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非遗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坚定的文化传承者。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