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董慧莹 邓育彤 记者马朝林)近日,海伦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亲兄弟间的继承纠纷,避免了兄弟二人对簿公堂,让亲情在司法的温情调解下得以修复。
翟某甲与翟某乙是一对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前不久因病离世,留下了一套房产和部分存款。由于父亲生前并未立下遗嘱,兄弟俩在遗产继承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翟某甲认为自己一直与父亲共同生活,对父亲的照顾较多,理应多分遗产;而翟某乙则觉得自己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也时常关心父亲,并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应该得到更多的遗产份额来改善生活,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海伦市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李春爽深知简单的判决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兄弟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亲情彻底破裂。于是,李法官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
调解初期,兄弟俩都带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在调解室里互相指责,气氛紧张。法官并没有急于进入调解正题,而是先安抚双方的情绪,耐心倾听他们各自的诉求和委屈,让他们把内心的不满都倾诉出来。待双方情绪稍微平复后,法官从法律规定入手,详细向他们讲解了法定继承的相关法律条文,让他们明白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遗产应该如何分配。随后,法官又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地劝说:“你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从小一起长大,这份亲情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为了这点遗产闹得不可开交,你们的父亲在天上看到该有多伤心啊。钱没了可以再挣,可亲情一旦破裂,就很难再修复了。”法官的话让兄弟俩陷入了沉思,情绪也逐渐缓和。
在了解到兄弟俩的核心争议点后,法官提出了一个调解方案:房产由翟某甲继承,因为他一直与父亲居住,对房子的使用和维护付出较多;而存款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适当向经济条件较差的翟某乙倾斜。同时,考虑到翟某甲在照顾父亲方面的付出,翟某乙可以给予翟某甲一定的经济补偿。
起初,兄弟俩对这个方案还有些犹豫。法官见状,又分别与他们进行单独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和想法,并对方案进行了微调。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兄弟俩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
这场继承纠纷在海伦市人民法院的调解下圆满解决,兄弟俩重归于好。走出法院时,他们对法官感激不已,翟某甲说:“要不是法官耐心调解,我们兄弟俩可能真的就成仇人了。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相处,珍惜这份亲情。”翟某乙也表示:“以后有什么事,我们兄弟俩一定好好商量,不再冲动了。”
此次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彰显了法院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法情融合”的理念,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海伦市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的宗旨,用心用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让司法更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