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斤“绿色芯片”的诞生:新林林业局筑牢西伯利亚红松繁育“第一公里”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李一男 2025-05-16

黑龙江经济网讯(崔红霞 薛忠旭 记者马朝林)近日,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的种子处理车间内已呈现繁忙景象。育苗工人们戴着棉手套,正将颗粒饱满的西伯利亚红松种子与消毒细沙按1:3比例精准混合,沙沙的搅拌声中,一场关乎森林未来的“种子科技攻坚战”正在有序推进。作为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西伯利亚红松繁育基地,苗圃今年已完成2000斤种子的变温催芽处理,为即将到来的播种季储备了优质“绿色基因”。

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专业技术人员在对西伯利亚红松常规出芽处理(刘磊 摄)

科学筛选筑牢“种子防线”

在明亮的分选车间,技术副主任张才带领技术工人,逐粒检视摊开在工作台上的西伯利亚红松种子,“你看,这种种壳破损有霉变的种子,种鳞、松针、小石块等杂物必须剔除。”他面前的不锈钢筛网上,经过首轮人工挑选的种子颗粒均匀干净,而下方的废料桶里,已筛出近10余斤杂质与不合格种子。据了解,此次催芽前的筛选工序采用“风选+人工复选”双重标准,种子净度达98%以上。随后种子需在冷水中浸泡2-3天,清除漂浮水面的不成熟种子,将剩余的种子捞出;水选后的种子用0.5%高锰酸钾溶液杀菌30分钟,直至清洗后的水质清澈见底无泡沫。

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西伯利亚红松变温新技术种子处理(刘磊 摄)

变温处理激活“生长密码”

走进种子处理室,育苗班长薛晓辉正在查看桶内电子温湿度记录仪,“现在温度25℃,完全符合催芽周期的第三阶段要求。”此次催芽采用“变温催芽法”,即用45-50度的温水浸种,随倒水随搅拌,当水温降到20-30度时停止搅拌。此步骤反复2-3天,模拟西伯利亚红松在自然冻土中的越冬解除休眠过程。为确保变温效果,技术人员每半个小时就搅拌测温一次,严格控制种子处理温度。

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职工在对云杉植苗(刘磊 摄)

标准化操作成就“育苗精度”

将种子捞出后与细湿沙按1:3的体积比例混合,在室外选建筑南侧背风向阳的地方,把种沙混合物按北高南低的方式堆放,北侧高出地表50cm~60cm,南侧高出地表15cm~20cm,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种沙混合物四周用木板围成四框,摊平后盖上塑料布,傍晚加盖草帘或保温毡以利保温。技术副主任张才说:“种子混沙后的管理要十分精细,高温处理阶段,需每隔6至8小时翻倒一次,每日共翻倒三次。每次翻倒时,在种沙上边翻边喷洒温水,以保持种沙温度、湿度适宜。低温处理时每天翻倒1次。这是在种子处理过程中,以保证上、下层的种子温度、湿度保持一致,使种沙、湿度上下均匀必须采取的措施。”

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大地喷灌设备浇水(刘磊 摄)

此次催芽处理的2000斤种子,可繁育140余万株西伯利亚红松苗木,这些“生态小卫士”将会在四年后扎根大兴安岭,为构建“坚果林+生态林”双功能森林系统提供坚实种苗保障。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正以科技赋能种苗生产,用精准到“一粒种子”的匠心,书写着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