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董慧莹 邢红月 记者马朝林)在明水县人民法院永兴法庭的调解室里,一场特殊的离婚调解正在无声中进行。原告冯某与被告徐某都是聋哑人士,他们用手语比划出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2005年11月,经人介绍的冯某与徐某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育有两名子女。然而由于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加上性格差异,夫妻二人经常因生活琐事发生争执。最让冯某痛苦的是,徐某多次无故殴打她,存在家庭暴力行为。尽管冯某多次劝说,徐某却始终未能改变。2023年秋,忍无可忍的冯某选择离家出走,双方开始分居生活。
当冯某将离婚诉状递至法院时,承办法官立即意识到这个案件的特殊性。与普通离婚案件不同,双方当事人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诉求,这给案件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让当事人既能'说'得明白,也能'听'得清楚。”承办法官这样要求团队。
多方联动破沟通壁垒。为全面了解案情,法官首先联系了双方亲属。经了解确认,这段婚姻确实已名存实亡,双方分居已超一年,感情彻底破裂。目前唯一的争议焦点是子女抚养问题。为确保沟通无障碍,法庭特意邀请双方亲属担任手语翻译,全程参与调解。
三个小时的温情调解。调解过程中,法官耐心地通过手语翻译与双方沟通,从法律规定、家庭责任、子女成长等多个维度进行释法明理。时而让双方亲属代为转达,时而用纸笔交流,时而通过肢体语言比划。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逐渐放下芥蒂,开始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背靠背"调解,这场特殊的离婚纠纷终于迎来圆满结局。双方就子女抚养问题达成一致,和平分手。当最后一份调解文书签署完成时,冯某用手语比出"谢谢"的动作,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承办法官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通过创新调解方式,切实保障了特殊群体的诉讼权益。从细致的前期调查,到专业的调解方案,再到温情的沟通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司法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司法的温度通过一次次耐心的手势传递,法律的公平正义通过一份份细致的文书送达。明水县人民法院永兴法庭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当事人有何种特殊情况,人民法院都会用心用情守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