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韩建国 2025-01-14

黑龙江经济网讯(记者魏巍)记者13日从哈尔滨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复了《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哈尔滨市首部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取得的重大成果。《规划》是对哈尔滨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新闻发布会上,哈尔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谭乐伟作主旨发布。根据《规划》,哈尔滨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为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目标愿景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根据《规划》,到2035年,哈尔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74.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785.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701.8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22.97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规划》还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要求,预留发展用地,优化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功能布局,预控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与周边区域空铁联运交通通道,加强陆海联运、“冰上丝绸之路”通道预控,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功能互动,深入推进深哈合作,共建哈长城市群;落实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战略部署,强化省会引领,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辐射带动黑龙江省全面振兴。

《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在市域推动形成“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中心城区锚定“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形成“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落实哈尔滨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统筹市域产业用地需求。以县域资源为基础,以千亿级制造极核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协作圈协作发展,支撑县域特色发展,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按照“北科创、南制造、东物流、中服务”的产业发展布局,强化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综保区等重点产业平台的空间保障。

《规划》还将在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利用,在各级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等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赓续城市文脉,守护、点亮和更新“南岗、道里、道外”3个历史城区,“中央大街、巴洛克”等13片历史文化街区,近120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结合冰雪文化、百里松花江、万顷湿地等特色资源,推动历史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繁华有机融合的国际都市形象。

《规划》还提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向北开放,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扩能提级,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完善市域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哈尔滨一小时高速公路辐射圈,形成“一环、十一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中心城区,通过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北互动,支撑城市跨江发展。贯彻绿色低碳交通优先的理念,提高出行品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