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薯业集团马铃薯原料基地飞机航化作业现场。
薯丰淀粉公司秋季马铃薯原料收购现场。
气雾化法生产马铃薯原原种。
北大荒薯业集团云南宣威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
克山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天地空一体化信息感知与智能系统”截取画面。 本稿图片均由 赵越 孟祥志摄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16日,齐齐哈尔市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企业家齐聚鹤城,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就如何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主粮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黑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种植基地,大会期间,记者就如何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速度、精准培育专业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拓展销售空间、提升马铃薯品牌价值等话题,采访了专家学者,并走进“龙头+基地”一体化农场及北大荒薯业集团探寻答案。
A
“产业公司+基地”一体化改革显效
站在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有限公司马铃薯品种展示基地田间,放眼望去,一个马铃薯标准种植农场呈现在眼前,长势喜人的96个品种马铃薯秧苗展示着勃勃生机。这得益于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带来的体制机制创新。
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北大荒集团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立足龙江,以大基地为中心,依托资源、产业、技术等优势,聚焦绿色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构建起‘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载体,切实把北大荒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国家农业竞争力,努力为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国贡献北大荒力量。”
据北大荒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军旗介绍,2020年,在北大荒集团化改革中,北大荒薯业集团和克山农场开创了垦区“产业公司+基地”一体化改革的先河,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机制优势和担当,在基地建设方面用科技赋能提高产量和质量,在带动全国马铃薯基地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北大荒薯业的‘产业+基地’一体化运营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为企业种业攻关、精深加工、产业布局等全产业链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张军旗说。
中国马铃薯大会期间,参会嘉宾一走进克山农场智慧农业中心,就被这个通过智慧感知、智慧生产、智慧植保和智慧服务平台为马铃薯种植全程提供科技指导的全国首个马铃薯农场样板所震撼。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钱建平介绍,在现代农场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智慧助力农业创新、绿色引领产业未来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克山农场打造智慧马铃薯产业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构建了“多源数据感知-实时分析诊断-智能决策控制-全程智慧管理”为一体的马铃薯绿色智慧服务平台。平台包括一个马铃薯绿色智慧服务系统、一套田间信息采集与诊断APP、一个智能巡田机器人。马铃薯绿色智慧服务系统由大屏可视化、农情监测、智能浇灌、农机管控、巡田管理和农事管理等六个模块组成,可实现马铃薯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伴随着“产业公司+基地”一体化经营体制改革落地克山农场,大企业连接大基地、“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一个马铃薯智慧农场初具规模。
目前,克山农场正在推动10余项智慧农业技术及装备落地,促进马铃薯智慧农业平台、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应用示范,带动全面积马铃薯数字化种植,争取在3至5年时间将智慧农业覆盖全场42.51万亩耕地,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B
种薯“硬核芯片”释放“大能量”
在此次马铃薯大会期间,北大荒薯业集团展台上的北薯2号、北薯5号、中薯早3号等早熟、中熟、晚熟薯种吸引参观者驻足。
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就必须控制好农业生产的源头——良种,而培育良种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北大荒薯业集团通过走基层、做调研,对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和主销区马铃薯种业细致考察,以薯业集团旗下北薯种业为重点,开展对马铃薯种薯“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大做强马铃薯种业芯片。
淀粉含量是评判加工马铃薯质量的标准。近年来,北大荒薯业集团不断加强优质脱毒种薯的繁育和研发,打造最强硬核“芯片”,让北大荒薯业种植的马铃薯淀粉含量从几年前的13%,提高到全面推广种植的16%,再到2023年实现18%……不断推高标准,是小种子释放出的大能量。
“马铃薯原原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北大荒薯业集团种薯研发中心总经理马力说,2020年北大荒薯业重新启动关停7年之久的马铃薯原原种研发,聘请全国知名育种专家,面向全国召开马铃薯种薯推介会,外销种薯10万吨以上。同时提升马铃薯原原种产量,租赁云南省宣威市政府旗下闲置种薯组培中心1000平方米、温室大棚2.53万平方米,利用云南四季如春、可常年育种的低成本优势,工厂化繁育马铃薯原原种,在全国适合区域扩繁原种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预计繁育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建立外部马铃薯基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赤峰,辽宁建平,贵州威宁和陕西定边等地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4.2万亩,预计生产马铃薯原种3万吨以上,马铃薯原料12万吨以上。
马力介绍说,三年来,薯业集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马铃薯种薯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研发的“东垦1号”和“北薯”系列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种薯、高淀粉马铃薯种薯实现了种源自给自足、自主可控。联合开展马铃薯“卡脖子”技术攻关,与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所合作,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培育5个适宜淀粉和全粉加工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薯新品种;开发高附加值马铃薯副产品,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马铃薯糊精、马铃薯膳食纤维和马铃薯食用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克山农场观摩现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黎平看到品种展示以及智慧农场非常高兴。她对记者说,作为首席科学家,更加关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团队与北大荒薯业合作研发的“中薯早39号”早熟高淀粉马铃薯种薯即将上市,填补了我国早熟马铃薯种薯兼容高淀粉的历史空白。作为龙头企业,能够与科研院所合作,并把科研院所最新研究成果拿到基地进行实践,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团队能够和北大荒薯业合作,看中的就是北大荒薯业干实事、有执行力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盛万民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他认为,北大荒薯业集团是种薯繁育、产品加工、产品开发、薯类加工以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完全建立了一套种薯研发的繁育体系,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国内也是比较领先的。
“目前集团建有完整的种薯研发体系,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组培和检测设备,实现了马铃薯种苗和微型薯的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形成脱毒马铃薯品种选育、脱毒快繁、原良种生产、种薯储藏和经营的产业化体系。已筛选出适合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加工的高产、高含量、高抗病品种20余个。” 马力说。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隋启君在谈到马铃薯种业振兴时说,我们的种业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既需要中小企业来发展,更需要大企业来发力,特别是像北大荒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更应该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农业,一项技术可以创造奇迹。北大荒薯业集团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己任,把种子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为打造马铃薯高端优质全产业链条蓄能添力。
C
“走出去”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
陕西省定边县是全国马铃薯六大生产县之一,县委书记姬世平说起和北大荒薯业集团的合作感慨良多。他说,定边过去的马铃薯产业在品种繁育以及深加工方面还有不足和差距,通过和北大荒薯业合作,推出了好多新品种。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特别是在智能水肥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了产量,增加了种植面积。下一步,他们准备和北大荒薯业继续深入合作,在薯条、薯片等方面实行全产业链开发。
定边县是北大荒薯业实施“走出去”全国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为摆脱靠天吃饭的羁绊,在北大荒集团的支持下,薯业集团自2021年对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和主销区进行考察调研,科学研判后确定了“走出去”战略,通过租赁政府旗下闲置资产或由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在省外实现战略布局,成功打造出薯业集团域外发展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北大荒薯业是集种薯繁育、产品研发、基地建设、薯类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国家马铃薯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黑龙江省马铃薯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黑龙江专利优势试点企业。目前,他们组建了国内首家企业兴办的以马铃薯精深加工研究为主的研发机构。
一组数据见证了北大荒薯业在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努力: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每小时加工135吨马铃薯的现代化精制淀粉生产线5条,年产1.2万吨雪花全粉生产线3条,年产1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1条,在泰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木薯生产线1条。年加工马铃薯70万吨、木薯40万吨,国内市场占比10%以上。
在克山农场的北大荒薯业集团马铃薯终端产品展示区,记者了解到,连续多年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北大荒薯业集团,以精制淀粉为主导的“北大荒”牌马铃薯系列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与多家知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荒薯业集团秉承‘心系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的思维理念,在立足龙江做强做优马铃薯基地和产业的基础上,在全国马铃薯产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厚植基地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体制机制,在立足龙江做强做优马铃薯基地和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在内蒙古、云南、陕西、贵州等适合马铃薯种植的区域建立马铃薯‘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全产业链协同机制和龙头基地一体化经营模式。”张军旗对未来信心满满地说,要建立现代马铃薯大基地、大企业, 打造现代马铃薯大产业, 提升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立足于马铃薯主食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标世界一流,致力于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为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