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光 王珊珊
以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剧《青山不墨》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仅2集收视率就火上了新闻联播,受到新闻联播点名推荐。该剧作为一部年代剧,时间跨度70年,主要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代伊春林业人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开发保护祖国山川,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感人故事。
“顺山倒”号子唤起峥嵘岁月
1948年,为支援解放战争需要,党中央作出大规模开发建设小兴安岭的重大决定。林业三师七千官兵受命开进小兴安岭莽莽林海,汤原县支林大队和山东支边青年也毅然来到这里,一支浩浩荡荡的林业开发建设大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开发创业的旗帜,义无反顾地挺进荒无人烟的小兴安岭,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序幕,从此,洪亮悠扬的“顺——山——倒——嘞……”,伴着轰然倒下的大树扬起漫天雪花,在遮天蔽日的山谷沟壑之间长久回荡。以马永顺、张子良为代表的林区开发建设者扎根莽莽林海,无私地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攻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挑战了许多不可能,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同时也创造了新中国林业史上诸多个“第一”,第一个国有森工局、林业实验局在伊春建立;第一次弯把锯伐树、拖拉机集材在伊春开始;第一张硬质纤维板在伊春诞生……,伊春在支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也锻造了“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勇于奉献、盛衰与共”的红松精神,在此后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广大开发建设者在莽莽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林业城市。
“两山论”理念守护绿水青山
“砍掉一棵树,一袋烟的工夫,想长成一棵树,那可就上百年的工夫!”,剧中马永祥人物原型林业老英雄马永顺,郑毅人物原型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张子良等林区开拓者很早就认识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消耗森林资源,森林蓄积消大于长,伊春“独木经济”渐渐难以为继,林区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四大矛盾愈加凸显,伊春成为全国资源消耗最快、贫困程度最深的重点国有林区。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伊春发展迎来曙光。2011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伊春主动“壮士断腕”,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率先停止森林主伐,加快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型。2013年,伊春彻底放下斧头锯,终结林区延续60多年的木材采伐历史。从“工业立市”到“生态立市”,从“绿色生命工程”到“三个决不”,再到推进生态移民、林场所撤并,伊春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以新中国第一位林业英雄马永顺为代表的伊春林业工人,放下油锯、拿起锹镐,向大山还“债”,开启国有林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孙海军带领职工营造人工林11万亩,植树2000多万棵,成活率达到96%以上;张英善四十六载千秋画、青山不墨百万松,46年栽活100万颗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守护绿水青山面前,伊春人不做选择题,再难也只做必答题,“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引领伊春迈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新境界。
“林区三问”指引绿色崛起新征程
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伊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生产力,成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伊春,作出了“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提出了林区转型怎么样、生态保护怎么样、职工生活怎么样的“林区三问”,为伊春奋力走好转型发展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伊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创新为牵动,以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地方党政机构“三大改革”,林区体制机制实现了根本性重塑,转型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以绿色崛起为主线,瞄准市场抓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碳汇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加快生态价值转换。伊春森工集团持续打好“三转一托底”就业组合拳,千方百计抓增收,林业职工收入实现新提高。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围绕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区三问”政治答卷,提出了牢记嘱托接力奋进,绿色崛起勇毅前行的奋斗目标,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伊春样板,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伊春作为、作出伊春贡献。
七十载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浴火涅磐。伊春林业人不忘初心、担当使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用自己的脊梁延续祖国山川的绵延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