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偏见 不必恐惧与肝炎患者的正常接触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张宏玲 2021-07-13

黑龙江经济网讯(衣晓峰 岳金凤 记者 孙悦群)当前,在各种传染病中,人们认识误区最多的就是肝炎了,比如,凡是肝病都具有传染性,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或出行,就会“中招”而染病;父母患乙丙肝的,子女也难以幸免;乙肝病毒无法彻底清除,抗病毒治疗毫无意义。而有的人认为保肝药效果非凡,能拒肝炎病毒千里之外,因而经常自行超量服用,结果极大地增加了肝脏的负荷,促使病情恶化。在世界肝炎日到来前夕,黑龙江省医促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感染三科)主任陈晓红教授明确指出,肝炎并不可怕,只要科学认知,正确对待,防范得当,是完全能够控制的。

病毒性肝炎是怎么一回事?

陈晓红主任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常见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异常等问题,部分病例伴有黄疸。其中,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急骤;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以乙肝、丙肝最为多见。

陈教授介绍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2.4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2000万,每年约6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与此同时,全球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8%,估计人数在1.85亿。我国1-59岁人群丙肝病毒感染率0.43%,约有560万人,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总数约达1000万之多。当前,全球有7100万人感染慢性丙肝病毒,39.9万人死于丙肝病毒感染而酿成的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5万人死于乙肝和丙肝而致的感染,如果能增强预防意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是可以显著降低这两种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死率的。

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老百姓之所以谈“肝炎”而色变,是因为不了解肝炎病毒传播渠道,怕和肝炎病人正面接触,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陈晓红解释说,实际上,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3条渠道发生的,如果准确了解到如下事实,人们就会坦然面对了。

首先是经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传输。陈教授指出,由于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指标筛查,基本上从源头上杜绝了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肝炎的危害。至于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入,主要包括修足、纹身和穿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这些均是“暗度陈仓”的传输方式。

二是经性接触传播。与乙肝、丙肝感染者无保护性的性行为,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行为者,其感染的危险性更是“水涨船高”。陈晓红还告诫说,经输血和性接触传播途径还容易同时合并感染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必须洁身自好,高度警惕。

三是母婴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前,乙肝病毒以母婴传播比例较高,占30-50%,多见于围生期,经由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染给新生儿。而现有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母婴阻断药物,已基本阻断了母婴传播的“通路”,让宝宝有了健康的保证。

陈晓红主任用一句话概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是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拥抱、握手、聚餐或者打喷嚏、咳嗽,以及无皮肤破损、无血液暴露等接触的情况,一般社交场合不会有什么问题,不必介意或心生恐惧。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用啥药?

尽管乙型肝炎病毒是无法被消灭的,但持久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的进程及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陈晓红教授介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通常分两类,一是核(苷)酸类似物,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安全性好,服用方法简单,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妊娠期的患者亦可应用。长期用药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的组织学病变,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的概率,及肝脏相关病死率。初始患者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强效低耐药药物,但不建议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等药,后两者抗病毒的力量弱,容易耐药。

二是对慢性乙肝病人,可采用干扰素-a治疗,但此方法相对复杂,需要选择优势人群,不良反应多,如流感样综合征、精神异常、自身免疫病等;且禁忌症较多,如有失代偿期肝硬化、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有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和自身免疫病、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者应禁用。有甲状腺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属于相对禁忌症者,可依照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同时,从母婴阻断角度看,现在人们已无需担忧母亲把乙肝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宝宝了。随着科技的进步、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推广及新药的问世,母婴传播的途径,已是“此路不通”了。比如,对妊娠中后期的孕妇,如乙肝病毒DNA高滴度复制,可在妊娠第24-28周口服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相对安全的抗病毒药,且母乳喂养已不是禁忌症。陈主任建议免疫耐受期孕妇在产后即刻或1-3个月停药,停药后至少每3个月检测生化和乙肝病毒DNA指标。

对待丙型肝炎应该怎么治?

所有丙肝病毒RNA阳性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陈晓红主任解释说,清除病毒有望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从根本上预防丙肝病毒无休止的“接力赛”。

过去,临床对抗丙型肝炎,多以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主,但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禁用干扰素,且部分慢丙肝和代偿期肝硬化病人对利巴韦林耐受性差,无法为有效控制病情及时“踩刹车”。现阶段,丙肝病人已迎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时代,以上医疗难题有了解锁的“金钥匙”。陈晓红教授指出,DAAs依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所针对的乙肝病毒基因型别而有不同的分类,在无法检测丙肝病毒基因型别时,可考虑采用泛基因型的直接抗病毒药物。

陈主任强调指出,丙肝患者抗病毒用药前,需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丙肝病毒RNA水平、病毒基因型、肾脏功能、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合并其他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治疗过程中应对丙肝病毒RNA定量、肝肾功等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等开展严密监测。对于有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基础病的患者,无论是否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每3-6个月均需复查1次腹部彩超和血清甲胎蛋白。

还要注意的是,育龄期女性在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前,应首先筛查是否已经妊娠,如已妊娠者,可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再给予抗病毒药物。

日常如何阻止肝炎病毒侵袭?

世卫组织曾明确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因此,大力宣传肝炎的科普知识,进而防治肝炎、消除肝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努力。针对乙肝和丙肝的传播途径和传输特点,陈晓红主任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以免染病上身——

首先是尽可能地接种乙肝疫苗,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陈晓红指出,如果接种后成功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就等于获得了保护“盾牌”;有条件的,每年还要检测一次乙肝五项定量指标,如果表面抗体转为阴性或滴度小于规定值,则要重新注射乙肝疫苗或打加强针。而丙肝疫苗现今尚没有研发出来。

二是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修牙、针灸、纹眉、纹眼线、纹身、穿耳孔及胃肠镜检查等有创性操作,特别是爱美的女士尤其要提高警觉,不能因为图省事或省钱到无资质的黑诊所就医。

三是不要和别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器具,可能会因肉眼看不见的小伤口和出血而使病毒悄然入侵。

四是避免多个性伴侣和无保护性的高危性行为。如果伴侣有乙肝且乙肝病毒活动性复制,则另一方应接种乙肝疫苗直至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在此之前性生活必须使用安全套;倘若伴侣为丙肝患者,在性生活中也务必采取安全措施。

五是患有乙肝的女性如怀孕,应防患未然,予以母婴阻断;患有丙肝的女性需要先接受抗丙肝病毒治疗,直到病毒检测不到,才可以考虑孕育下一代。

六是患有乙丙肝的人,绝不要盲目相信虚假的医药广告或所谓偏方,必须到正规医院或专科门诊看医生。

陈晓红主任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感染三科)主任。从事传染病的诊疗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各种危重症传染病的抢救和治疗。

擅长各种肝病的诊治,如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抢救和治疗;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的治疗;出血热、布病、EB病毒感染、HIV感染、败血症等感染导致的肝损害治疗。担任黑龙江省肝病学会委员兼秘书、黑龙江省医促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2015年起开始艾滋病的诊疗工作,擅长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危重症抢救、母婴阻断、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阻断。担任黑龙江省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2019年起在全国首次使用FIs作为核心药物治疗艾滋病/乙肝合并感染肝衰竭患者共4例,在全国首次使用灭活的铜绿假单胞菌提高艾滋病患者免疫力辅助抗感染治疗共100余例。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