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 专家:小心未成年人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李凌雪 2021-06-02

6月1日,记者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访了相关专家。专家提醒,要特别小心未成年人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

孩子什么都慢 算什么心理问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目前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职心理咨询师张境倍以近期12355服务台受理的一则个案,同时也是在来访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来访家长说自己的小孩今年10岁,成绩尚可,但最大的毛病就是“慢”。孩子什么都慢:起床慢、刷牙洗脸慢、上厕所慢、吃饭慢、写作业也十分慢,一门功课慢吞吞地做2个小时,每天都在家长大动肝火地催促和孩子伤心委屈地大哭中恶性循环,父母为此十分苦恼。

张境倍说,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拖延的情况发生,究其原因,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期望值太高,孩子内心无法适应,又无法回避;二是孩子彰显自我的意志,不愿绝对服从家长命令,想表达自己的选择,因为不被认可,故而拖延;三是用拖延行为来逃避另一个问题;四是追求凡事完美的拖延。而通常,在高度控制、严格要求、轻情感少交流的家庭模式里,孩子出现拖延症的几率会比较高。

张境倍谈到,校园心理筛查机制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等因素是导致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隐蔽性高和学校、家长及孩子本人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后无法科学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

张境倍提出,针对本案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纠正其行为。一是进行时间管理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拖延行为的发生;二是组建团队,团队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在高归属感、认同感的团队中其成员在完成任务方面的效率要高于个体;三是健全监督和惩罚机制,家长、教师及相关责任人员,要尽力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并对管控对象的拖延行为施加有效的、良性的惩罚。

该拿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怎么办

重庆12355服务台接访的心理个案还有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校园欺凌问题。

来访家长们总是焦虑地提到,有的孩子自从上了中学,就开始谈恋爱,在恋爱过程中成绩大幅下滑;有的开始学会骂脏话;有的变成性格孤僻的宅男宅女,总是不想上学。还有的孩子和家里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经常和父母吵架并拒绝和父母讲话。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变成这样?作为家长,该拿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怎么办?

也有家长反映,孩子总是对父母说不想上学,害怕上学,有些同学经常欺负他。对此,家长更是不知如何是好。

“当他们出现问题行为时,学校和家长不要仅仅着眼于解决问题,更要看到孩子背后需要的理解和支持,这与家庭教育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关。”张境倍表示,家长需要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表达爱和规范。

首先,亲子关系就是一切。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大部分问题行为都与家庭教育有关系,而家长的功课是在无条件爱孩子的环境下,树立父母的权威和规则。

其次,家长要控制住自身的焦虑。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会聚焦孩子问题行为的信息,而孩子好的信息反而被忽略。

此外,家长还需要调整期望值。尽量不要将孩子与别的孩子作过多比较。很多时候,孩子不配合家长提出的要求或目标,是因为孩子对这个要求或目标根本就不认同或者觉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这就需要家长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并调整目标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表达。对于孩子彰显自我,“挑衅”父母权威的行为,家长要学习如何听懂其行为背后的语言,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胁迫,要适度满足孩子的心理发育需要。

家长控制很容易引起孩子抑郁症状

据有关报告显示,在12-18岁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门诊中我们接到不少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新桥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贺英建议,除家庭教育外,有关部门也要牵头各中小学建立统一的校园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及时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和变化情况。同时组建专家团队、建立公益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扩充专业人才队伍等,也将让更多的孩子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懂得如何正确寻求支持与帮助。

今年1月,重庆市卫健委与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委等11部门联合制定的《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已实施。《通知》提出,到2022年,重庆将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其中,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设立心理辅导室,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区县(自治县)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