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者
来源:今日头条 编辑:刘纯 2021-03-25

□刘纯

刘纯:仰视清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者

我久久仰视的是南昌,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也不因为有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汤显祖这样文化大家们留下的美文,而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朱耷,让中国近现代绘画界凸起一块艺术高地,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

在中国画历史上,朱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是位艺术奇才,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山水,悬腕书写米家小楷不在话下。八大山人是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性人物,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艺术的明珠。他被誉为中国画一代宗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岁,父亲去世后,内心极度忧郁、悲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改名雪个。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为寻一自在处,访求先贤遗迹,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在原历史悠久的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谱)”,在此栖居。因此,朱耷在度过了近20年的佛陀弟子生活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使他的绘画,禅意浓浓,不同寻常。

刘纯:仰视清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者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笔致简洁,静穆有趣,疏旷有韵,用墨极少,粗犷豪放,其作品天下遍流。朱耷晚年外出云游,访友作画,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叶丹曾作诗说:“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他画画不泥成法,独脱蹊径,以简取胜,笔情纵恣,墨趣横溢,苍劲自由。因其多饮酒诗画,求其画者,多索之醉中。

然而,大多如我一样的人,或研究学者,或画界高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八大山人性格孤傲刚直,虽然他有智慧而少信仰,但却不屈己奉人,不曲意而坚守,不媚气而傲骨。还俗后隐于书画,并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书家、诗人于一身,独步古今,自开一宗,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他和石涛、髡残、弘仁一起,赋予了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

他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句诗,最能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这条线索以及他“佛道双修”的脉络,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眼珠转动,白眼瞪人。他画的山石,浑浑圆圆,大小不稳,头重脚轻,那都是他性格的写照,以此来表现自己卓而不群。我想,这就是他道路以目和愤世嫉俗的另一面。

刘纯:仰视清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者

体悟八大的内心,就读懂了他是一个现实的批评者,批评者即是爱国者。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就走进了一部巨著的创作之源。他的写意山水画,师法董其昌。这些法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其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而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创作,比其山水画更具有风格个性。八大用笔极少,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这一点,可谓前无古人,后难继者。与此同时,他充分调动题跋、落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开合等作用,使画面险中有衡。他不同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钤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不节。

对于八大山人,齐白石曾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当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谓前承古人,后启来者,寄情于笔墨,舒胸志于画中。现代大艺术家们,莫不受其熏陶。

因为他为僧为道,其艺术风格绝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他以物言志,人品气节写于画中。禅家遏语,道出了他自身修为的杰出成就。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其艺术作品体现出其孤傲、正直、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他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研习者,能让其在八大画风中找到自我特殊的顿悟,使作品回味无穷。

作为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历代大师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都对“八大山人”推崇备至。这位曾出家20年,并与道教结缘的八大,其艺术影响所及300年……八大山人写意、减笔、通变的艺术特点,正是虚、空、无的贴切表现。

刘纯:仰视清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之巅峰者

嘉德曾拍过八大山人的《鱼•镜心》,不足一平尺的画作拍价484万元,被喻为“世上最贵的一条鱼”。瀚海拍出的朱耷的《孤禽图》,成交价为6272万元。广州皇玛上拍的《山水卷》,以1.16亿元成交。国画大师齐白石盛赞他“作画能令人心中痛快,百拜不起,惟八大山人一人独绝千古!”

南昌有朱耷,这是江西之幸,是画坛之幸,更是中国画历史之幸。

我,站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园内,观三殿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漫游其间,参悟殿宇堂阁,碧池亭楼和岁月沧桑,更感2500年神秘佛教道教文化深蕴的内涵。园内那一砖一瓦,仿佛都是藏书楼中的一卷卷古书,读不尽,看不完……

黑龙江经济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