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清 黑龙江经济网记者李宗英
记忆的镜头,定格在1970年。17岁的上海知青徐桔桔和北京的贾爱春下乡到了偏远艰苦的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
(左一:知青徐桔桔,右一:知青贾爱春)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徐桔桔、贾爱春白天向老农学农活:选种扬场、铡草喂马、翻地机耕、播种除草,样样活计都干得有板有眼。徐桔桔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被批准加入共青团,并被选为村妇女主任。
贾爱春也是一位心直口快、敢想敢为的知青,做事风风火火。二人常年累月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知青返城后,徐桔桔进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贾爱春回到首都北京。她们从未间断联系,聊得最多的还是山河村。甘苦与共的日子,朴实厚道的乡亲,刻骨铭心的往事,琐碎入微的细节,加深了她们对山河村的眷恋。
1987年,徐桔桔返回山河村探亲。1999年,她和陆鸿钧等18位知青又返山河村。当看到村民马长雨夫妻残疾,孩子的学费东挪西凑时,知青们难过了。从此,每年200元钱作为孩子学费,雷打不动。
200元钱现在不值一提,但当时给老马一家带来的慰藉绝非金钱衡量。直到2011年,徐桔桔和贾爱春返回山河村“二次创业”时,听马长雨说起,乡亲们才知晓内情并传为佳话。
2010年,贾爱春重返山河村援建活动室,命名为“知青会馆”(其中上海知青陈锡珠捐款五万)。期间,村民向她反映村子发展缓慢,渴盼“有本事”的知青回来当“村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贾爱春首先想到徐桔桔。没想到的是,徐桔桔刚退休,有财务专长,被一家韩国公司高薪聘请任财务总监。优厚的退休金加上优厚的工资待遇,此时的她,能受邀吗?贾爱春想到乡亲们的嘱托和期盼的眼光,她决定要试试,执着的她,那段时间每天都给桔桔打电话。
杜鹃啼血声声泪,子规夜鸣句句情。贾爱春终于把徐桔桔说动了。带着对黑土地和现代农业前景的热切期盼,二位知青携手重返山河,开始人生第二次“起跳”。
这一年,是2011年。这一年,她们离开山河整整34年。
对徐桔桔来说,放弃外资企业的高收入不难,但有些东西难以割舍。年逾九旬的父母在敬老院里,一去数千里怎能不挂牵?孙女出生不到半年,需要照顾,怎么和儿子开口?
贾爱春同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老伴脑梗半身不遂,逊克的冬天特别冷,她不得不把老伴送回北京让儿子照料。
那年冬天,徐桔桔在上海和逊克之间自费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自费跑了12趟。为弄清群众的真实想法,贾爱春制作100多张问卷,实名调查是否支持知青回村当支书,100多户村民都选择支持。
2012年1月4日,徐桔桔、贾爱春成立了山河村农业合作社。两位知青用各种形式宣传合作社。她俩舍家抛亲的忘我精神,使96%的村民带地入社。乡亲说:土地是俺的命,俺把命交给你们。
合作社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农民用土地入股形式,粮食生产统购统销,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形式不同于承包土地,农民土地分红并参与二次分配,既能实现农民共同致富,也能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能力。为使群众尽快换上既美观又保暖的塑钢窗,二位知青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那年的春夏之交,她俩几乎长在县住建局。室内开会,她们在外面等。饿了,吃几口饼干;渴了,喝几口凉水。诚心感动了县住建局的领导。
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将近一半土地由种黄豆改为种玉米,并为农作物上了阳光保险。2012年遭遇大旱,她们一面组织乡亲抗旱保墒,一面连夜起草灾情报告。报告引起市县两级政府重视,在政府协调下,保险公司赔付山河村损失20余万元。秋天,每公顷土地比正常年份多赚2000元。担心减产的村民们乐了,说:大田能增产、保险给赔款,跟别的村比,咱村投入最少,收入最高。籽种、化肥、机器咱都不操心,以后放心外出打工,年底回村领钱就妥。
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统一机耕、统一销售,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积累,纵向发展产业链,增加土地产出比。同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还有的发展多种经营。
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办乡镇企业,两位知青想开发蓝莓饮品,为合作社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子。
贾爱春踏上了选厂之路,跑遍黑龙江所有饮料厂,要么设备落后,要么成本偏高,要么运输不便,要么品质不强,始终找不到如意的合作方。
为找到适合的厂家,她三赴肇州。最后一次差点把命搭上。向导不熟路况,她们早晨从哈尔滨出发,3小时行程,兜了一个大圈子,直到下午16时才到。低血糖的贾爱春,下车时眼冒金星,掏出几块巧克力拼命狂吃,总算止住血糖下降。但因为走得急,鞋子磨破了脚趾。她耐着性子为每罐几分钱差价和厂家反复磋商,厂家同意让步却提出必须交50万元设备改造费。此时,为坚守信誉,她们把资金都用于双倍赔付订货的客户,设备改造费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返程路上,贾爱春倒在了出租车上。强忍病痛到达哈尔滨,找到宾馆入住,她再也撑不住了。那一场长病,刻骨铭心,心怀余悸。高烧持续不退、溃疡面总不愈合、小便出血、口袋里只有几千元钱,不敢去医院检查。
此后几年,山河村进入黄金发展期。
2012年,合作社在大灾之年喜获丰收,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提高32%;
2013年,山河合作社获得首批500万元国家扶持,升级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了合作社的发展,贾爱春变卖自己在北京的房产。同年,徐桔桔、贾爱春获“感动龙江”人物提名奖;徐桔桔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提名奖;
2014年,合作社创玉米单产2.8万斤,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等多项记录,粮食收益比第一年增长一倍;
2015年,她们提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思路并付诸行动。
到2015年底,5年时间里,山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活动场所,新增健身器材,免费换上塑钢窗、铁栅栏,村路从3.5米拓宽到7.5米,组建文艺小分队,二位知青出资赴各地演出。每天,乡亲们都愿意在街上多站一会儿,感觉“心里特别敞亮”。
山河经验和两位知青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九州方圆。
2016年,以其事迹为原型的电影《勇敢往事》正式拍摄;
2017年,《勇敢往事》热播并获“红枫叶”国际大奖......
人们不会忘记,两位知青重回第二故乡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占一分股份,不花一分钱,也从不报销一分钱。
人们不会忘记,2013年,黑龙江发大水,山河村是重灾区。二位知青率先冲到坝上。由于年龄和身体等原因,组织没接受她们坚守一线的请求。二人自费往坝上送饭,坚持30多天,光买猪肉就花1万多元。最难时,划船渡“二道坎”,水位在头顶3米多的坝内,而大坝已多处管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她俩带动下,全县形成慰问一线热潮。大坝守住了,两位知青分别瘦了十几斤。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每斤粮食多卖2分钱,她们跟小伙子们一道,风餐露宿赴省城卖粮。深秋寒风里,拳拳赤子心。受的是常人不能受的罪,吃得是常人不想吃的苦。
人们不会忘记,徐桔桔92岁的父亲病危她没能回去,父亲去世也没见上最后一面,过世后料理完后事,又匆忙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继续拼搏奋斗。贾爱春的爱人,一直重病在身难以自理。亲情与事业,家庭与乡亲,两者间权衡,她们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人们不会忘记,两位知青为村里采购成套音响设备,修建文化广场、组建文艺小分队,亲自编舞示范,组队赴北京等20多个城市演出,与众多大型企业和先进村结成对子,在致富道路上相互帮助,合作共赢。
人们不会忘记,村里建起全县第一个千头生猪养殖场,为逊克县引资价值1254.27万元的三大类168件先进医疗设备,社员年人均收入在几年的工夫里翻了三番,有上千万资产、有几百万存款……为乡村一桩桩,一件件,数不尽、说不完。
一诺千金终无悔,还将余生践初心。天有不测风云,她们想不到,不到3年,合作社意外遭遇天灾与人祸:2016年的卖粮款一分未收回,原因是收粮的合作社经营不善宣告破产,粮款随之“蒸发”,只剩下一张白条。当时卖粮有不成文的规矩,先交粮后付款。起诉到法院,虽然胜诉但几百万粮款分文收不回。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停贷,欠下巨额高利贷,村民几年没分红了……
合作社陷入了怪圈——没钱还银行贷款,银行不再借贷给他们;得不到银行贷款,就没钱买种子化肥;如果不种地,无疑在等死;而借高利贷种地,更是饮鸩止渴……她们深知,对乡亲们来说,眼前的坑,爬不出来,就是灭顶之灾。
二位知青,再一次谦卑地四处求人。她们带领合作社班子成员,进北京、去上海、下河南、赴哈尔滨……通过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竭力推介山河村的前世今生。
每个乡亲都能看到她们拼命的状态。
是什么给她们以力量?是信仰。
贾爱春说: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她们返乡的初心。无数次回答很多记者的提问。她们说:我们做这些,是为了让乡亲们过得更好。
当你知道她们给合作社留下千万元家底,得知不到三年时间村集体再次入不敷出时,没有抱怨和推脱,而是义无反顾带病冲锋。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个愿意以命相搏的目标;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为实现理想可以奋不顾身,可以自我牺牲,可以蒙受委屈,可以甘受猜疑,可以承载艰辛与磨难。这就是贾爱春、徐桔桔大爱无疆的情操与胸怀。